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招商引资 > 正文
    购物车
    0

    改移新径路: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甜城味”

    信息发布者:zhouyun
    2017-03-30 11:53:36    来源:内江新闻网   转载

    ——我市深入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述



    田家镇将大学生创业与发展观光农业相结合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图为游客在葡萄园采摘葡萄。全媒体记者 王斌 摄


      农业稳,内江安。

      3月2日,七届内江市委第34次常委会会议上,内江市委一号文件《关于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力的实施意见》审议通过。

      这是继市第七次党代会、市委七届二次全会、市委经济工作会对全市农村工作持续重视和部署之后,市委再一次在农村工作方面出台的具体指导性文件。

      一号文件,字里行间满满是对全市农业农村农民的关切之句——

      “打造特色品牌,树立内江农业新形象”、“发展特色农业,培育现代农业新引擎”、“深化农村改革,增强持续发展新活力”、“推进脱贫攻坚,建设幸福美丽‘四好村’”、“加强组织保障,形成‘三农’工作新合力”……一号文件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安排部署的基础上,高度契合内江丘陵地区农业发展实际。

      “要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主攻农业供给质量,注重可持续发展,加强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供给……”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的嘱托,为正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江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新的动力……



    “内江特产”吸引了众多市民选购 全媒体记者 王斌 摄


       改陈出新,

      内江农业品牌“甜味”十足

      阳春三月,华西希望·四川德康集团把目光投向了内江。吸引该集团持续关注并走进内江的主要原因,是“内江黑猪”这个特色农产品招牌。

      内江黑猪与宁乡猪、金华猪、太湖猪并称“中国四大国宝级名猪”,肉质鲜嫩,入口回香。看好“内江黑猪”的广阔市场前景,华西希望·四川德康集团与内江签订了《开发利用“内江黑猪”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合作协议,5年时间内,双方将共同投资约30亿元,建成100万头“内江黑猪”产业链,带动2000余人就业、2万余人脱贫,产值实现90亿元、税收达到3至5亿元,将“内江黑猪”打造成为川猪的特色、优势、支撑品牌。

      而这,不过是我市优化农业供给要素,大力创建特色农产品的代表作之一。

      如何把内江的现代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做成一盘甜蜜的“农业盛宴”,让每一位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既是420万内江人的心愿,也是市委、市政府的努力方向。

      近年来尤其是市第七次党代会以来,内江一直致力于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创新谋动发力,制定了把内江加快建设成为“成渝经济区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的目标。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12345’现代农业产业提升行动为抓手”、“建设以‘四好’为目标的幸福美丽新村”……市委作出的一系列安排部署,既与中央、省委系列会议精神相符,又为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注入了独有的“甜城味”。

      去年以来,内江将创建“甜城味·大千故里优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列为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战略性工作。

      在2016年11月举行的第四届四川农业博览会上,我市47家龙头企业和专合社的380多个特色农产品精彩亮相。粮油、干果、蜜饯、特种水产、工艺品……在宽阔的农博会展馆内,以“绿色、生态、安全”为特征的“甜城味”农产品令人瞩目。今年1月,我市举办内江市首届优质绿色农产品迎春展销会,“甜城味”再度扬名,广受各方青睐。



    东兴区三烈镇对坡村贫困村民养蚕致富


      各方出力,

      共烩一席“农业盛宴”

      做“农业盛宴”,“食材”何在,谁来“掌勺”,如何“烹饪”?

      作为拥有传统农业基础和优势的内江,在全面改革创新的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底气十足。

      市第七次党代会、市委七届二次全会和市委经济工作会把发展壮大现代农业作为当前及今后市委、市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

      继今年中央、省委先后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后,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等重要会议多次组织专题学习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今年农业农村工作。

      “市委、市政府制定印发《关于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力的实施意见》,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力的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内江实际,作出了一系列切合内江市情的工作部署。”市委农工委相关负责人说。

      在载体抓手上,内江以“12345”现代农业产业提升行动、“351”特色产业工程为抓手,落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工作主线,在重点工作上,落实“八项重点工作”和“十项任务”,具体突出脱贫攻坚、产业提升、“四好村”创建、深化农村改革、促农增收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六项重点工作。而所有的这些接地气的举措,都指向一个目标:今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增长3.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分别高于和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

      长期自我加压的背景,倒逼着内江在农村改革方面不断“破与立”,下深水、动真格、破痼疾。

      全市五县(区)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通过省级验收,全部获得“优秀”等级;建成了横向到边、纵延到底、全域覆盖的“三级交易平台、四级服务体系”,开通了“内江农村产权交易网”,在全省率先实现与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联网运行。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方面,全市龙头企业达到291家、农民专合社达到1814个、家庭农场达到1086个。全市土地流转率达到28%。

      值得一提的是,市中区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顺利通过中期评估,市中区、东兴区全省首批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完成年度任务,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市中区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三换”模式成功入选2016年中国改革十大案例,全市农村改革试验工作实现重大突破。



    隆昌乡村旅游人气旺


      先破后立,机制体制的调整让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立竿见影、多点开花。

      “以前地里种稻谷,由于天旱地贫,产量比别的村少三成。现在种核桃,收入成倍增加。”谈到如何增收致富,隆昌县迎祥镇薄刀村村民易国聪道出了他理解的转型经验——“跟着市场走”。

      迎祥镇引进业主建立核桃示范园区基地,在薄刀村打造起了千亩核桃标准化示范园区,核桃种植面积已达1200亩。业主谢治国说:“核桃树下套种西瓜、辣椒等,收入全归村民,核桃丰收后,村民还可以分红。”

      通过实施农业产业转型发展,我市农业产业提升行动全面实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镇西食品加工园区加快推进,30万亩稻田综合种养、百万头内江黑猪、百里休闲农业三条产业带连片规划,优质粮油、精品农业、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四大功能区选址落点,柑橘、果叶桑等5个万亩产业示范片连片栽植5.3万亩。

      内江的畜牧产业全省领先,我市已建成川南首个“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全市青蛙、观赏鱼、泥鳅养殖面积居全省首位。

      此外,我市农业项目加快推进。隆昌县现代农业示范县、资中县现代林业和现代畜牧业重点县项目加快实施,完成年度建设任务。科研水平位居全省前茅。全市获得省级审定新品种7个,通过技术鉴定新品种13个,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市农科院科研水平位列全省市州前三强。

      2016年12月25日,川南第一个国家级垂钓竞技基地——市中区尚腾新村人头攒动,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名钓鱼选手同台PK,这让远近闻名的尚腾新村更加热闹。

      阳春三月,市中区凌家镇旮旯沟梨花盛开,游人如织。游客邱英感慨说:“感觉内江农村越来越漂亮了,把旅游与农业结合起来,是帮助村民增收的好办法。”推动农业与新兴产业跨界融合,我市成绩明显:我市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市中区被列入全国首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新增省级农业主题公园4个,国墨水乡、十里花廊、千年梨乡、无花果公园、花漫水乡等一批乡村旅游线路不断涌现,全年休闲农业综合经营性收入达到8.3亿元,尚腾新村成为全省5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之一。

      在外打拼的人也纷纷回到内江奉智献力。通过大力实施返乡创业“回家工程”,建成返乡创业园16个,全市291家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206.73亿元、增长1.5%,利润15.71亿元、增长2%。

      去年冬季,电商助力让资中血橙持续热销,成为我市农业电商异军突起的真实写照。目前,我市5个市级农业电商平台已投入运营,功能不断完善,建成村级电商服务站702个,农村电商实现了全域覆盖。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全部上网,2016年全市农业电商线上线下交易达到7.29亿元。

      幸福新村升级发展。我市目前已经建成市中区黄河湖、东兴区高梁镇、资中县银山公民、威远县贡威路、隆昌县快速通道等5个重点示范片,建成幸福美丽新村300个,创建省级“四好村”32个,市级“四好村”169个。

      大胆的探索实践让内江农业的“甜蜜大餐”越做越好。截止到去年底,我市农业经济已经连续10年以大于3.5%的增速发展,实现了农业经济的“十连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491元,增长9.3%。

      绘制蓝图,

      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向深入

      夯实农业这个基础,历来是固本安民之要。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省委书记王东明在四川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要求,加快推动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要适应农业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的阶段性变化,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三农”工作的重大任务,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推动农业向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转变。要把提升农业供给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作为根本,进一步优化农产品供给结构,坚持主攻方向不动摇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带动更多农民特别是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

      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的指导下,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度发力——

      全面启动实施30个乡镇、500个村、1000名“第一书记”发展特色产业的“351”特色产业工程。选派出的1000名“第一书记”已经奔赴全市各个村落,指导帮助各地以更新思路、更实举措,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种子在广大土地上落地、开花、结果。

      今年以来,全市农业农村经济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势头,预计一季度全市农业增加值增长3.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3%。

      2017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中央、省委一号文件和市第七次党代会、市委七届二次全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农村改革试点工作,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建设成渝经济区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打造丘陵地区现代农业示范市。(记者 李仁胜 文/图)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